吉野彰(日语:/ Yoshino Akira ?;1948年1月30日—),日本化學家,福井謙一的再傳弟子[1],現任旭化成研究員、名城大學教授。紫綬褒章表彰。
吉野是現代锂离子电池(LIB)的發明者,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[2]與查尔斯·斯塔克·德雷珀奖,並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語錄
得諾貝爾獎的心路歷程
- 開發鋰電池後起初3年完全賣不出去,精神上、肉體上壓力都很很大,但他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人,鋰電池與IT(資訊科技)革命一起成長,今後重要的是,對於環境問題,鋰電池是否能提供適當解決方案。。[3]
- 「何時?什麼時候?今年也不行嗎?今年也不行?」[4]
- 「明天如果我的名字會被叫到,該有多好」[3]
- 2019年10月10日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化學大廠旭化成總社召開記者會。他說:「我很興奮,我在此向大家報告,我成功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,今年鋰電池與環保相關問題被選為得獎對象,我感到很高興,相信這對年輕研究人員是一大激勵,真的很感謝。」[3]
- 「像是鋰電池這種裝置類研究,一直都輪不到得獎機會,但如果時機到來的話,絕對可以獲獎。沒想到竟然真的就得獎了。很久以前就聽說如果諾貝爾獎快公布前,會有電話打進來,原本在想斯德哥爾摩那邊的人可能不知道我是誰,但他們真的調查得很詳細。」[3]
- 應用於電動汽車等勢必會有更多進展,如果要將鋰電池應用於新用途、新領域時,必須進行技術改良,但關於鋰電池還有很多未知事項。[3]
- 被問到成功的理由時,吉野表示,一定要有柔軟性與執著心這兩項。[3]
對化學興趣的萌發
對研究所時所讀的量子有機化學的看法
- 有些地方與考古學的研究方法相通。[5]
- 仰慕的人是日本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。[5]
對大學教育的看法
- 大學時代的兩年「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段時光」,其間接觸了專業以外的知識並獲得很多體驗。這段經歷使吉野具備了讓很多研究夥伴信賴的洞察力和人格魅力。[5]
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看法
- 他很憂心目前的大學狀況。完全朝著目標去做有用的研究,以及大學老師懷抱好奇心、朝探究真理邁進的基礎研究,是學問的「雙輪」。尤其是基礎研究有可能發現出乎意料成果,當今的日本,說得嚴格點,還處在半途徘徊中。[3]
對智慧型手機的看法:
- 鋰電池問世後,廣泛被應用於手機,但他本身對手機有抗拒感,直到最近並沒把手機帶在身邊。手機這種很方便的工具,鋰電池發揮了作用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[3]
評論
- 與吉野進行共同研究的名城大學教授土屋文(50歲)指出,除了高瞻遠矚的洞察力和廣闊的視野之外,吉野還擁有胸襟寬廣的人格。土屋表示,「他很隨和,也接受我的想法」。[5]
- 名城大學理工學研究科一年級學生三井優人(24歲)曾向吉野徵求機器人工學研究方面的建議。據悉,吉野指點他説,「趁年輕還是多吃苦多歷練為好」。吉野講課時也總是面帶笑容,學生們齊口稱讚説,「老師總是讓人感覺很親切」。[5]
- 酒店嬤嬤桑對25年前的吉野言論回憶:「一直說著總有一天會拿到諾貝爾獎」、「說著『我一定會拿到的』」[4]
参考文献
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(編輯模板) | |
---|---|
諾貝爾物理學獎 | 汤川秀树(1949)、朝永振一郎(1965)、江崎玲於奈(1973)、小柴昌俊(2002)、小林誠、益川敏英、南部陽一郎(2008)(入美籍)、赤崎勇、天野浩、中村修二(2014)(入美籍)、梶田隆章(2015)、真鍋淑郎(2021)(入美籍) |
諾貝爾化學獎 | 福井谦一(1981)、白川英樹(2000)、野依良治(2001)、田中耕一(2002)、下村脩(2008)、根岸英一、铃木章(2010)、吉野彰(2019) |
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| 利根川進(1987)、山中伸彌(2012)、大村智(2015)、大隅良典(2016)、本庶佑(2018) |
諾貝爾文學獎 | 川端康成(1968)、大江健三郎(1994)、 石黑一雄(2017)(入英國籍) |
諾貝爾和平獎 | 佐藤荣作(1974) |
諾貝爾經濟學獎 | 暫無 |
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quote.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- Attribution - Sharealike.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.